卖花的老奶奶

我拿起一束鈴蘭花,問老人:

“多少錢,家後?“

“隨您便,要是不要錢,會難為您。“

我摸出幾枚硬幣放到花籃裏。

“再拿幾束,給您的朋友,我送的。“

老人是真心實意的,我也沒有客氣,又隨手拿起兩束:

“那就謝謝您了。“

“我年年種鈴蘭,種得很多,只為一份心願,願人人幸福。“

多麼善良的老人!一

不久,我們又見面了。她正在院裡修剪玫瑰,看見我來了,連招呼也沒打,像見到老朋友似的說:“進來,先生,看看我的玫瑰。“

“啊,這麼多,真漂亮。“

“我一生就喜歡兩種花,鈴蘭和玫瑰,尤其喜歡紅玫瑰。“

她停了一下,接著說:“花跟人一樣,有情有意,不是嗎?“

“跟您一樣,我也喜歡紅玫瑰。“

“年輕的時候,我丈夫第一次來看我,便送我一枝紅玫瑰。結婚以後,他在這院裡種了很多玫瑰,總是把最好的紅玫瑰剪下來,送給我。“

接著,她跟我談起她的丈夫。她說,她丈夫是一比特記者,是窮人的朋友。他去世界各地採訪窮人的生活,寫了很多同情他們的文章,希望引起社會的注意,改變他們的命運。她跟她丈夫去過許多國家,參觀過無數名勝古跡:埃及的金字塔,美國的大峽谷,秘魯的瑪丘比丘,洪都拉斯的瑪雅古迹…還說,他們有兩個兒子,還有孫子孫女,都在國外,兒孫們每年耶誕節回來看她,給她帶很多禮物。

“先生現在……“

“他死了,死了多年了。這些花就我來侍弄了。“她有些淒然。

我後悔不該問她,過了一會兒,她平靜下來,轉變話題問我:“您是日本人吧?“

“不,中國人,北京來的。“

這次來法國,不少人問我是不是日本人。我說不是,是中國人。他們又問:“香港來的?“”臺灣來的?“我有點煩,也有了經驗。以後有人問,我就一答到底,省得囉嗦。

“啊,中國,北京,那是個龍的國家,多麼神奇。“她的眼睛一下子變得雪亮,閃著奇异的光彩。

“您去過?“

“去過。中國、日本、印度,我都去過。那些宮殿、廟宇,屋頂上、牆壁上到處都是龍。黃河是條大金龍,長江是條大青龍,長城也是條大龍。我說得對吧?“

“對,對,一點也不錯。“

“還有紫禁城,跟梵蒂岡博物館和盧浮宮一樣,實在太美了。“

“您真幸運,家後。“

“現在老了,哪兒也去不了啦。“

分手的時候,老人送我一束紅玫瑰。回到家,我找了一個淡黃色的大花瓶,插好,放到臨窗的桌子上。心想,像這樣的老人是不多的,去過那麼多地方,留下那麼多美好的回憶,兒孫們年年回來看她,有自己的情趣,自己的心願,不空虛,不寂寞,沒有悲傷,沒有悔恨,真够幸福的了。

五月末考試,六月末放假,這中間很忙,沒有再跟老人交談。放假後,我的學生巴桑請我去諾曼第他父母家住幾天。我很喜歡諾曼第的鄉野味,大花牛,蘋果樹,潮濕的土地,嫩綠的牧場,古老的莊園,濃濃的晨霧,以至牛糞和野花的氣味,都給我一種享受,一身輕鬆,一種返樸歸真的滿足。一天,我們在田間小路散步的時候,說起我認識的那位老人。巴桑聽著,一言不發,若有所思,似有所憶。直到我不說了,沉默了,他才語調深沉地跟我說:

“我知道。“

“你認識她?“

“認識。我租過她的房子,住了兩年。她是一比特好老人。不過,她說的那些事情差不多都是編的。她丈夫不是記者,也沒有什麼正經職業。他們沒有錢旅行,哪兒也沒去過,也沒有孩子。二十年前,她丈夫酒後開車撞死了。以後,就她一個人生活,很苦的。她說的那些旅遊勝地,美好回憶,都是願望,都是夢。“

我的腿一下子變得十分沉重,眼前一片迷茫。我們慢慢地走著,誰也不說話。周圍一點聲音也沒有,諾曼第真靜啊!樹林被一團白氣包圍著,太陽變成一個昏黃的圓圈,圓圈又變成一個巨大的用鈴蘭和紅玫瑰編織的花環,花環中間有一張布列塔尼漁民的臉,一雙目光奇异的眼睛。諾曼第的霧在漫延,淹沒了曠野上的一切。我什麼也看不見了,仿佛連自己也不復存在了。我的心在下沉,不停地下沉,沉入諾曼第無邊的霧,沉入諾曼第永久的靜……

萬物荒蕪,百草枯死

那個黑暗的時代,做任何事,喜結情緣,都講究門第,門不當戶不及會被天下人嘲笑。祝員外看不上樑三伯,沒有出身,沒有地位。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當朝太守的兒子馬文才。梁山伯知道心愛的人要嫁給別人,吐血數鬥,萬念俱灰,一病不起。獨自走在江邊,桃花開得正好,想起去放風箏,拿著英台送給他的玉佩,望著遠方,含淚而逝。

執子之手,相守到老。梁山伯去世的消息傳來,英台暈倒數次,深思熟慮,終於平靜下來。為了家族,為了年邁的父母,她套上紅衣紅裙,走進了別人的花轎。拜別家人,請求父母,花轎必須經過三伯墳墓,她要拜祭兄長,不然就不願出嫁。就這樣走著,忘記走了多久,走出一看,馬文才走水路,不經過子龍虛。英台大哭,跪倒在船頭:“上天呀,你開開眼吧,為什麼我就要拜祭兄長而不得。”遂而風雲巨變,電扇雷鳴,刹那間,飛沙走石,船來到子龍虛,她一越而起,奔跑著,向三伯墓趕去。心裡默默念著:“三伯,我就要來了,我就要嫁給你了。”

脫去紅裝,一身素服,丟掉金釵,緩緩地走到墳前,跪下來放聲大哭,“三伯,你在那邊可冷,可寂寞。”拍打著墓碑,而三伯無語。霎時間手指出血,她寫上自己的名字,於是雷聲大作,一聲巨響,墳墓裂開,英台似乎又見到了三伯,相守相依,不離不棄。她看見三伯在召喚她,縱身一跳,墳墓合上了,馬上長滿青苔。

那個時候是寒冬,萬物荒蕪,百草枯死。但這時卻風消雲散,雨過天晴,桃花含苞而放,青草發出清新的味道。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,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,在陽光下幸福的翩翩起舞,直到永遠,不離不棄。

時間流逝,每個人有一天都會隨風消失。但真愛都是經得住考驗的,十年,百年,千年。待到山花爛漫時,終會看到蝶夢雙飛,那種綿綿的情誼,千年不忘,百年散發芳香。


去吧!漂亮的姑娘

去吧!漂亮的姑娘


這黃燦燦的銀杏葉,是我從未見過耀眼的亮色,黃的透明了,黃的充滿了陽光,黃的直視它時自己都害了羞,怎麼可以,就這樣一直盯著一個清新妙齡的“姑娘”,秋給你搭上了嫁妝,抹上了鮮豔的彩妝,你便也這般單純的告訴我,你要嫁給太陽,因為那是最溫暖的地方。你的驚豔是我路過這裏最不願攝取的禮物,那怕是存在記憶裏,我也怕過濾了你那怕一點點的風采,我是知道的,太陽的秋姑娘,祝你幸福。

我從南方來,南方一個溫暖的城市,那裏的草從來不會變黃也許它已是悄悄的換了幾次生命,那裏的花從來不會凋謝也許只是又盛開了另一種很相似的骨朵,那裏的秋天從來不會“落葉”也許只是落過了,我沒有能踩著它哢哢響。

那是在南方,在秋冬也不會冷的地方,所有生命都不會展示自己的消逝、再生、歸轉。後來不小心來了北方,不小心又跌進了鬱達夫“故都的秋”,“秋天,這北國的秋天,若留得住的話,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,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。”

北方的秋啊,請允許我這麼叫你,我也只能這麼叫你,因為我是南方的孩子,我依然眷戀家在的地方,那怕它的秋天不如你醉人。你是鬱達夫捨命的秋樣,我看不完全;你是我祝福的秋樣,我看得偏見,請允許我如此偏見的看你,因為我是南方的孩子,不小心落入了這個不一樣是新新世界,不小心願意忘記曾經走進你,然後走過你,風開始刮了,葉開始落了,快要到沒有秋的日子了,還好,我沒有記住你。

美好的仿佛明日都不用再來

美好的仿佛明日都不用再來

這樣好的時光,如今也漸漸沉到海底,薄薄地落到記憶之上,像一封舊信,只能在一個黃昏時分,回憶猝不及防襲來之時,予以溫潤重讀那段枝繁葉茂的年少時光。

張小嫻說:“想念一旦展開,我們都是不自由的。”我突然想起小謝那天給我評論的話語,她說,她已經非常非常明白想念我們的滋味了。然後我在想我自己,原來已經不再自由了。只是,有些東西只能安放在記憶裏,一旦拿出來就有變質的危險。

心中對未來越是期待,希望越是飽滿,當迎面撞上現實的槍口時所構成的驚喜便會越小,反而只會加重失望的砝碼。

想念你們的時光,我會放在心裏,與你們一起的美好時光,我會放在心底。

在我生命中的第十八個年頭,在長安這座漸冷漸暖的夏末,我回想這一路走來的點滴事兒,所遇所見,只覺得生命綺麗,背叛和傷害都已經遙遠……

讚美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巧妙的方法

讚美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巧妙的方法

現實生活中,我們許多人不習慣讚美他人,不喜歡讚美他人,總把對別人的讚美埋在心底。不讚美也罷,卻喜歡上了揭人之短;喜歡上了窩裏反;喜歡上了相互拆臺;喜歡上了挑拔離間;喜歡上了“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;堆出於岸,流必湍之”;喜歡上了想通過批評別人來“幫助別人成長”;喜歡上了想通過批評促進工作開展;喜歡上了想通過批評樹立威信,這是我們民族的劣根性。

熟不知讚美是激勵他人的最快捷、最實用、最經濟、最有效的辦法。“良言一句三冬暖”讚美是一種偉大的藝術,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。

如果你在從政——讚美幫你減少敵對,贏得支持;

如果你在經商——讚美幫你增加客戶,贏得財富;

如果你是領導——讚美幫你激勵下屬,贏得尊重;

如果你是員工——讚美幫你改善環境,贏得信任;

如果你已成家——讚美幫你提升魅力,贏得幸福;

如果你已生子——讚美幫你鼓勵孩子,贏得未來。

讚美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巧妙的方法,是搞好人際關係最有效的“潤滑劑”。它是人際交往中最美的語言,也最能打動人心的語言。是“於人有利、於已無損而有利”的事,它能讓說者增光,聽者得意。擁有讚美的習慣,生活變得充滿五彩陽光;得到讚美,世界變得更有光彩。在讚美他人的同時,獲得美好的人生。別人有了好做法,好想法,有優點,有長處就要讚美,要誇獎,大大方方的,敞開胸懷的豎起大拇指,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,只有這樣才有完美的人際關係,才有以後成功的基礎。
搜索栏
RSS链接
链接
加为好友

和此人成为好友